高木峰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五八 图荆州计夺智取 宴铜雀武争文荟 一,实话三国,高木峰,第八区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却说诸葛亮欲将魏延斩首,关羽惊问:“文长有功无罪,军师何故相害?”
诸葛亮说:“食其禄而杀其主,为不忠;居其土而献其城,为不义。似此不忠不义之人,故先斩之,以绝祸根。”
魏延抗辩说:“何为忠?何为义?汉室气数已尽,曹操狠抱汉室僵尸,假借天子之名,欲统天下,诸侯割据抗争,岂为不忠?刘皇叔依曹操,投袁绍,奔刘表,先生屡教皇叔夺占荆州诸郡,岂为不义?司马徽先生曾言‘识时务者为俊杰’,良鸟择木而栖,良将择主而事。吾在襄阳就欲随皇叔,因被截杀寻觅不见,只得屈身于长沙城中,以待皇叔兵至。眼见韩玄不识好歹,欲斩黄汉升老将,这才仗义救起黄老将军,斩杀了顽固守将韩玄,将城奉献给云长,怎么就成了不忠不义之人了呢?”
一席话说得诸葛亮紧摇羽扇,情绪方才慢慢稳定下来。
黄忠上前求情说:“吾乃降将,本无说话之份。奈若非文长,老夫已成韩玄刀下之鬼。若斩文长,老夫岂敢苟活于世?”
刘备闻魏延所说振振有辞,对自己如此仰慕忠诚,急忙说:“若斩文长,恐降者人人自危,望军师恕之。”
诸葛亮指着魏延说:“吾今且饶汝性命,当尽忠报主,勿生异心。否则,定斩不饶。”
魏延看看刘备,瞅瞅关羽,瞧瞧黄忠,然后唯唯连声而退。
刘备欲命黄忠为长沙太守,黄忠以年老推托:“老夫年迈,怎当此任?今刘景升侄子刘磐闲居攸县,可召回任之。”
刘备即差人往攸县(今湖南株洲攸县)取回刘磐,执掌长沙郡。
荆州南部四郡已平,又有庐江郡雷绪率部曲数万前来归顺。
刘备回到荆州治所公安,贤士多归,钱粮广盛,将军马分散屯据隘口。
孙刘两个政治、军事集团为了共同利益,联合抗击强敌;赤壁战胜了曹操,为了各自利益,围绕荆州,尔虞我诈,你计我谋,明争暗斗,展开了角逐,生出许多细梢末节。
先是孙权集团认为曹操夺取了荆州,东吴大败曹操功大,荆州应属东吴;刘备集团则认为若无诸葛亮祭风助周瑜火烧战船,怎能战胜曹操,又因荆州原属刘表,当为其子刘琦所有,刘备代侄管理荆州,顺理成章。
不久,刘琦因病身亡。
刘琦死后,周瑜派鲁肃讨要荆州;刘备依诸葛亮计,立一纸文书,说是暂借荆州为本,待取西川后归还荆州。
恰值甘夫人去世,刘备没了妻室,周瑜设施美人计,将孙权的妹妹许配刘备为妻,欲将刘备诓至南徐作为人质,换取荆州,又演绎出诸多精彩:吕范奉命为媒,往荆州提亲;刘备招摇过市,往东吴就亲;吴国太甘露寺相婿,弄假成真;洞房红炬闪烁两情相悦,四周枪戟森列,刀光剑影;刘备被困黄鹤楼,念及洞房风花烛光,乐不思归;赵云三拆锦囊计,逃脱牢笼,结果是,东吴弄巧成拙,赔了夫人又折兵;刘备在赵云保护下,摆脱了周瑜水路拦截追杀,被诸葛亮安全接回荆州。
这些后世众人耳目能祥的故事情节不再重述。
却说曹操赤壁大败,建安十四年(二零九年)三月,军至谯,制作轻舟,训练水军。
七月,从涡河入淮,出肥水入合肥,见随军出征将士或感染疫气,或战死疆场,或被俘无归,家室怨旷,百姓流离,甚为悲伤。下令:“对于死者家无基业难以生存的,县官勿绝廪,长吏存恤抚循,以称我意。”安排扬州郡县官吏,开芍坡屯田,兴修水利,发展农耕。
赤璧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大部及附近诸郡,孙权力量也日益壮大,曹操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阻力很大,常思报赤壁之败之仇,只是担忧周瑜计高,孔明谋广,孙刘并力,不敢轻进。
为破孙刘,更欲求贤纳士。曹操于建安十五年(二一零年)春,亲写《求贤令》说:“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,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?及其得贤也,曾不出闾巷,岂幸相遇哉?上之人求取之耳。今天下尚未定,此特求贤之急时也。‘孟公绰为赵、魏老则优,不可以为滕、薛大夫。’若必廉士而后可用,则齐桓其何以霸世!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?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?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,唯才是举,吾得而用之。”
《求贤令》文章虽短,但事理完备,不但明确地提出了“不拘一格,唯才是举”的用人导向,而且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才能。
全文洒脱清峻,不加雕彩,说事言理,明白如话,于细细评说、反诘疑问中隐含着对贤才的一片诚挚渴求之心;虽不注重辞采藻饰,但却饶有风味,用词形象贴切,比喻生动恰当。如运用姜尚、陈平事,没有更多地铺叙,而是以事出论,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人才标准统一起来,借史证己,以己说史;既增强了说服力,又使应用文字平添了一种文学意味;既容易使臣僚从历史中体悟现实,又使自己提出的求贤标准有坚实的历史基础,可谓小中有大,实中有虚。
曹操一直都非常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,力矫时弊,多次下求贤令,实行“唯才是举”。他不但不拘一格选用带兵打仗的人,如选“于禁、乐进于行阵之间,取张辽、徐晃于亡虏之内,列为名将”,武将成林;也很重视选拔多谋善治的治理人才,“拔出细微,登为牧守者,不可胜数”,谋士成群;同时,还极为重视文人的培养和任用,开创了“彬彬之盛”的建安文学新局面,除他与儿子曹丕、曹植被誉为“三曹”外,还涌现出了“建安七子”和蔡文姬等一批建安时期优秀文学代表人物。
蔡文姬就是建安时期与七子相颉颃并以才华著称的女作家蔡琰,是东汉誉满天下的文学家蔡邕的女儿,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化教养,史载她“博学有才辩,又妙于音律”,《三字经》说“蔡文姬,能辨琴”。
蔡琰九岁时,父亲蔡邕夜间弹琴,突然断了一根弦,蔡琰说:“是第二根弦断了。”
蔡邕说:“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。”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,蔡琰说是第四根。
蔡琰一生遭遇极为不幸,幼年曾随获罪的父亲度过一段亡命流离的生活。
十六岁时,嫁给河东卫仲道为妻,不到一年,卫仲道咯血而死,因无子女回家寡居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