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4 高考试题与标准答案
唐居易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144 高考试题与标准答案,重生四合院,开局是八十年代,唐居易,第八区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第二天一早,曹志强一觉醒来之后,照例是习惯性的先签到。
【叮咚,今日签到,奖励1983年度,全国统一高考预考试题及其标准答案,全国统一高考正式高考试题及其标准答案。】
“卧槽!”
一看这个奖励标题,曹志强立刻就不困了。
倒不是奖励本身多难得,而是这个奖励的性质太特殊。
因为上面说了,本次的奖励,是1983年度,或者说是本年度的预考跟高考的试题及标准答案。
标题就够特殊了,再一看详细内容,立刻倒吸一口凉气。
还真是啊。
里面都是正经的各科试卷,后面还有相应的标准答案,甚至连语文作文,也有十篇范文。
这岂不是说,只要背过上面的试卷极其标准答案,考高过关轻轻松松?
要知道,现在的高考跟后来的高考还不一样,是全国统一试卷,试卷内容全国各地都一样。
即所谓的“高考全国一张卷”。
在八十年代初,正式高考之前,你还需要先参加预考,预考过关才能参加正式高考,要是预考不过关,你就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。
同样的,预考试卷也是全国统一试题。
预考的好处在于筛选面更大。
具体来讲,在这时期,哪怕你不是脱产的在校学生,是工厂职工或者其他身份,只要没犯罪,都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预考。
只要你高考预考过关,同样可以参加后面的高考。
说白了,预考类似于后来的高中会考,也是一种“学力”考试,只是这个考试是面向全社会的。
这个全社会,指的是工人农民、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、复员军人、干部和应届高中及中专毕业生,但不包括没工作跟不上学的社会闲散人员。
从这个角度看,曹志强别看是个高一辍学的家伙,但理论上,他也可以报名参加高考预考的。
因为曹志强是国企职工,哪怕还是实习工,但依旧符合工人这个标准,所以他现在是可以自行报名,然后自行去参加高考预考的。
如果能提起知道高考预考,还有正式高考的试题及标准答案,别说考上大学,弄个高考状元都有可能。
说白了,这分明就是系统帮你作弊,让你不必辛苦读书,也能轻松考上大学。
也不对,系统本来就是作弊的。
其实抛开这两份提前给出的试卷不谈,之前系统给出的很多技能啥的,哪个不是作弊?
你比如说那个顶级颠勺,看起来不起眼,但也需要几十年的功力,难度也不比高考试题小了。
其他像顶级吉他演奏,顶级口琴演奏,这些能力的难度同样不小,单独拿出任何一个,都需要一个人用尽一生去琢磨,而在他这里,只需要一个系统签到,就瞬间掌握别人几十年的经验。
这还不够作弊啊?
甚至是,这些直接给顶级技能的作弊方式,比起给高考试卷及标准答案的作弊方式来讲,还要强的多。
如无意外,今年的高考预考应该是在五月份,正式高考是在七月份,但今天却已经进入了四月份了,在这个时候,系统突然开出预考跟正式高考的试题以及标准答案……
这难道真的是意外?
“系统给出这个奖励是啥意思?难道是想让我上大学?”曹志强皱了皱眉,“可问题在于,我现在没兴趣上大学啊?”
的确,对这个时代的国人来讲,考上大学确实是光宗耀祖,是无上荣耀。
不说别的,此时的大学生含金量依旧很高,一毕业的话,依旧自动生成干部身份,归人事部管,且工作包分配,升迁也容易,待遇不要太好。
可对曹志强来讲,并不觉得大学生有啥吸引力。
要知道,在曹志强前世的那个时代,大学生已经烂大街了。
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数量过多,这也导致了当时大部分的大学生呢,基本上一毕业就失业。
在曹志强穿越前的那个时代,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普遍现象,大学生也再也不是让人羡慕的身份,研究生还差不多。
当年的曹志强,也是因为害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才毕业之后继续读研究生,可就算他研究生毕业了,出来能找到的好工作,也相当有限,因为竞争太激烈了。
说白了,就是曹志强生活的那个时代,国内大学生太多了,太卷了,所以反而失去了大学生的稀缺性跟神圣性。
因此那时候的国人,相比学历,也开始看重专业技能跟实际能力。
正因为这样,所以曹志强对大学生并不感冒,并不觉得这有多神圣,多厉害。
哪怕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,一毕业就是干部,还包分配工作,但考虑到这时期的国企跟公务员工资,实际上也就那么回事儿。
相比大学生,曹志强更看重实实在在的东西,比如钱跟权。
只要有了钱跟权,是不是大学生的,又有什么关系呢?
“开玩笑,这个机会遍地的八十年代初,有上大学的那个时间,我干什么不行?
真有那四年时间,我早成了著名企业家,身家起码过亿了。
到那时候,我再去雇佣大学生给我打工就成了,干嘛自己去浪费那个时间?
时间就是金钱,我现在很忙的好吧?”
虽然曹志强没兴趣重新上大学,不过转念又一想,上大学没意思,但参加高考还是有必要的。
最起码,考上大学,这对自己的名声有很大帮助。
考上大学却不去上,跟你考不上那是两码事。
比如那位董某某同学,人家就是考上北大却不去上,非要回家务农,结果反而出了大名,不但报纸争相报道称赞,甚至还能被高层接见,跟各个领导一起吃饭,名声一时无两。
后来,好像他还当了大官,身上加了各种光环,反正相当的厉害,远比他同期那些考上北大的人要牛逼多了。
北大学子千千万,可真正出大名的,或者真正能达到董同学那种成就的人,又能有几个?
那位前辈能这么玩,自己也可以照搬啊。
参加高考,得个高分,然后不去上大学,反而投入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优先去搞经济建设,成为下海潮的表率,这也是个不错的噱头啊。
归根到底,这年头是以成败论英雄,大家看的是结果。
只要你放弃上大学后能成功,成为著名企业家,那你不上大学就是高瞻远瞩,就是你目光如炬,善于抓住机遇。
可要不成功的话,那你当然就是个笑话。
如果是自己,那肯定没有不成功一说,光现在来讲,自己已经算是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