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东匹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78章 自己跟自己交接,国姓窃明,浙东匹夫,第八区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十天之后,黄冈县。
这座一个多月前还在刘希尧手下、被杀掠祸害得不成样子的黄州府治,如今已初步恢复了秩序。
虽然还谈不上繁荣,至少街道秩序井然,乡里鸡犬相闻。百姓们也都忙碌于生产,最近才刚刚进入农闲。
从美洲来的土豆,一年可以种两季,其中一季就是冬季下种、次年初夏收获;然后再种下去、深秋可以收获。
豆类中的豌豆,还有一些大叶子蔬菜,也都可以初冬下种。豆类还可以固氮,冬天种了来年春耕别的作物收成还能更高。
沈树人五月份刚到黄州上任时,把从福建弄来的种子全部种下了,当时因为数量不足,只能覆盖大约两个乡的耕地。
深秋收获后,全部留作下一季的种子,一下子就能扩大十几倍甚至二三十倍的播种面积,也就是三四十个乡。
考虑到一个县的农田不能全部种土豆和玉米,至少还要留出三分之一种水稻,所以这些新作物的种子,至少能覆盖三个县的耕地了。
土豆等作物还有一点好处,那就是不太挑地力和肥料。
黄州地处大别山区,既有山又是南方,气温和湿度不适合种旱地的小麦,而水稻需要的低洼湿地又不够用。
有了玉米土豆做补充后,不少原本的下田、地势较高的山坡田,也能勉强用起来,实际的有效耕种面积,一下子就扩充了两三成。
明年再等一季,让种子几何级数膨胀,这些新作物的面积就能覆盖几个府——当然,这一切需要确保绝大多数收获都被重新下种,而不是被吃掉。
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地方官拿出大量的银子补贴,组织调运长江下游鱼米之乡的粮食过来。
好在这个黄州的地方官是沈树人在当,他已经往里贴了好几十万两银子,倒贴钱做官,才把根据地建设得这么扎实,人心都向着他。
等这些新作物种子能覆盖几个府之后,他就得允许百姓拿出至少一半收成用于吃了,否则成本几何级数膨胀上去他都补贴不起。
……
这天一早,沈树人照例亲自下乡巡视劝农,检查黄冈各乡初冬土豆下种后的发芽情况,一点都没有家财百万大阔少的矫情。
土豆虽然耐寒,但块茎上的芽眼正式抽芽之前,还是要保证零度以上的。明朝又没有大棚,也不能覆盖地膜,稍不注意还是有可能冻坏。
一旦封冻之后,别的靠种子繁殖的作物,好歹还能让种子保持休眠,大不了晚点再生长。而土豆是直接切块下种的,封冻后迟迟不发芽,块茎就腐烂了。
好在明末虽有小冰期,绝对平均气温其实也就比后世低不到两度,长江流域应该还不至于在腊月初封冻。
一圈巡视下来,今天跑到的三个乡,土豆都有顺利发芽。
“干得不错,这样冬天也能收一季,种子的扩散普及周期就能再缩短半年。看样子,这买卖崇祯十三年、十四年两年内都是纯亏,要一直贴钱,从外面买口粮。
到崇祯十五年,应该就可以确保收支平衡、自给自足,分出一小半收成作为税粮、循环扩大种植。得到崇祯十六年往后,才是纯赚。这种买卖投资周期就是长,唉,普通人没点家底还扛不住。”
今天巡视的最后一个乡叫平湖乡,从田里上来,沈树人欣慰地在乡老家的水井边打水洗脚,顺便准备吃个便饭再回城。
一边洗脚,他一边随口跟旁边跟随的张煌言闲聊算着账,满满都是务实的细节,没有半分文人调性。
一边聊,还一边总结经验,说起哪个乡的土豆发芽率高、哪个乡发芽率低。还让随行的随从翻开纪录本,找出当初这几个乡的播种日分别是上个月几号。
一番对照,便轻松得出“在长江周边种土豆,初冬最晚下种时间不能晚于十一月几日,否则就有封冻烂块茎的风险”。
这些经验数据,沈树人随手就让人整理到他携带的一部手稿中,手稿的名字叫《农政全书补遗》,就是补的当年徐光启徐阁老的原版《农政全书》的遗。
其中每一条纪录,都是用一定的农作物种子损失,才测试出临界点数据的,非常宝贵。值得详细记录推广,让别人不用再试错重走弯路。
……
洗完脚,亲自翻看检查了书办记的结论,沈树人这才放心,光脚穿上草鞋准备吃饭。
今天负责招待他午饭的,是平湖乡的乡老,一个四十来岁中年人,姓胡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